2025/04/25

Amy Chua and Huntington: On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

 

現代化與全球化帶來穩定?還是混亂?——Huntington與Amy Chua的對話

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之交,兩位學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,指出一個看似矛盾但真實的現象:

現代化與全球化不一定帶來穩定,反而可能加劇社會動盪與族群衝突。

這樣的論點,在近代的土耳其、印度、美國、中東與東南亞皆有具體例證。


一、Samuel Huntington:現代化=不穩定?

Huntington 在其著作《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》(1968)中,打破了「現代化自動帶來穩定」的神話。他提出一個核心觀點:

當社會快速現代化時,社會動員的速度遠快於政治制度的建構,導致不穩定與混亂。

🔹 關鍵概念:

  • 社會動員(Social Mobilization):識字率上升、交通便利、媒體普及,使原本邊緣群體開始有政治意識與參與慾望。

  • 制度發展不足:政黨不成熟、法治薄弱、公民社會未發展,導致無法吸納這些新興力量。

🔹 結果:

  • 群眾政治失控

  • 民粹主義上升

  • 政變與軍事干政

🔹 實例:

  • 埃及、伊朗、土耳其:從農村到城市的大規模社會動員,政黨制度與法治無法承接,導致反覆的政權更替與不穩定。


二、Amy Chua:全球化製造族群仇恨?

在《世界熱點的根源》(World on Fire, 2002)與《部落的世界》(Political Tribes, 2018)中,Amy Chua 揭示了另一層危機:

全球化導致部分少數族群壟斷市場,激起多數族群的怨恨,最終演變為政治暴力與排族運動。

🔹 關鍵概念:

  • 市場主導的少數民族(Market-Dominant Minorities):經濟上極度成功、但人口上處於少數的族群。

  • 全球化的資本與教育紅利,集中在這些族群身上,放大了社會不平等。

🔹 結果:

  • 種族暴力與屠殺(如印尼排華、盧旺達)

  • 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政權上台

🔹 實例:

  • 印尼的華人精英、緬甸的印度裔商人、非洲的黎巴嫩裔商人、俄羅斯的猶太裔新富階層。


三、兩者對照:制度 vs 身份

對比項目 Huntington(現代化) Amy Chua(全球化與身份政治)
核心問題 制度來不及承接動員 富者為少數族群,導致怨恨
社會動力來源 新興中產、鄉村移民、年輕人 少數族群在自由市場中獲得巨大優勢
危機形式 政變、動亂、軍事干政 種族仇恨、內戰、民粹排族政權
解決方式 建構強制度、漸進改革 限制市場極端化、平衡族群經濟參與

四、當代的共鳴:土耳其、美國、印度

  • 土耳其:埃爾多安動員保守鄉村反制凱末爾主義的城市精英,Huntington與Chua的理論同時發生。

  • 美國:MAGA代表白人工人階級的身份焦慮(Chua),同時政治極化與制度癱瘓(Huntington)。

  • 印度:印度教民族主義崛起,既是新興階層尋求身份認同,也反映政黨制度未能包容多元。


五、結語

當我們說「現代化」、「全球化」時,不能再天真地認為它們自然會帶來和平與進步。

Huntington提醒我們:如果制度跟不上,現代化是場災難。 Amy Chua警告我們:如果市場紅利集中在少數族群,全球化就是內戰的導火線。

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技術性改革,而是能處理身份、情緒與制度失衡的深層政治設計

進步,不必然等於穩定;自由,不必然等於平等。

Pax American vs MAGA 美國的雙重人格

標題:從羅馬到雅典:美國的帝國幻覺與責任逃避

作者:Miki


我們(美帝附庸國)常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 Pax Americana 的秩序裡,美國是新羅馬帝國,提供全球安全、金融秩序與技術霸權,我們交土特產、服從規則、美軍駐防,換取保護與安定。然而,大多數普通美國人——特別是 rust belt 的工人階級與 MAGA 群眾——根本不這麼看。

對他們來說,美國不是什麼帝國,而是一個像古希臘的自由城邦,頂多是雅典那樣稍強一點的國家,吸引其他小國靠上來。你要蹭美國,那是你自己的選擇,美國沒義務幫你。

這種分裂認知,其實揭示了美國內部「帝國 vs 平民」的雙重人格。


美國的兩種靈魂

1. 全球治理派(新羅馬)

以柯林頓、布希、歐巴馬、拜登為代表,他們信奉的是「美國是世界秩序中心」的信念:

  • 支持全球化、自由貿易、跨國條約與組織(WTO、IMF、NATO)

  • 用軍事、美元、科技與文化輸出穩固世界秩序

  • 不說稱霸,但實際行為就是霸權建構(benevolent hegemony)

這一派相信 Pax Americana 是全人類的福音,美國的價值觀就是普世價值,全世界應該與之接軌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他們往往不自認為是帝國主義者,而是以一種「價值守護者」的姿態出現。他們強調的是「民主、人權、自由市場」,但事實上,能夠定義什麼是『普世價值』、誰的自由才是自由,這本身就是一種文明特權與全球話語霸權。這些人不是帝國軍官,而是帝國的文化工程師、牧師與行政官,透過法規、教育、外交、國際組織,在無形中維持帝國秩序。

2. MAGA 派(自由城邦)

以川普為代表,來自工人階層與鄉村保守派:

  • 拒絕當世界警察,不想再為盟國買單

  • 要求「互惠關稅」,反對不對等的軍事與經濟負擔

  • 認為他們是受害者,不是剝削者

  • 世界貿易與外交聯盟,只是讓美國工人失業、工廠倒閉的幫凶

他們的世界觀不是帝國,而是「我家門口的鍋爐要先修好」——你們要打仗、難民危機、環保協議,那是你們家的事。


當美國人覺得自己是平民,而世界當他是國王

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嚴重的責任錯位(misaligned accountability):

  • 世界期待美國像羅馬一樣,對全球秩序負責

  • 美國選民只想像雅典人一樣,顧好自己家門,其他不管

當川普說「互惠關稅」、「收回對盟友的軍費」、「退出巴黎協定」、「退出阿富汗」, 國內掌聲如雷,國際卻錯愕萬分。

帝國不是一張簽過的契約,而是一個默契式的交換:你保護世界,世界承認你。當美國拒絕再保護,世界也就不再承認。


結語:帝國的雙重人格與認知斷裂

外國人以為我們活在 Pax Romana, 美國人以為他們活在希臘城邦時代。

這種認知失調,正是 21 世紀全球政治不穩定的根源之一。川普不是異類,他只是戳破了這層帝國幻覺,讓世界看見:美國其實是一個內部極不團結、精英與草根撕裂、帝國責任與平民自我認知矛盾的巨人。

當新羅馬不再想當羅馬,而只是想當斯巴達,這個世界也將不再是我們熟悉的世界。


如果你也感受到這種全球秩序的晃動,不妨重新思考: 我們真的準備好迎接後美帝時代了嗎?


a transphobic trans-woman 恐跨的就是跨女

談到transphobic ,我才剛看到台灣ptt 說某個常發表恐跨言論的人,她實際上是 trans woman,這讓人想到「恐同即深櫃」

講到trans woman,我身邊很多姊妹,她們在變性後,拿到女性身份證之後,都不再參加tg蝶園聚會,也不再連絡。好像對她們來說跨性別是一個羞恥的歷史,希望沒人記得。

 我是認為我天生就不是生理女,不可能真正的pass 。就算結婚的話,也會被配偶問到怎麼無法生育,要結婚的話,是無法對另一半隱藏的。

2025/04/15

[another transwoman] 與另一個跨性別姊妹認識

我今天跟另一個跨性別姊妹相見,我才知道我的Blog 無形中幫助她了解自己。
對方是一個已婚,兒女己獨立成人,之後才想做自己的trans-woman ,盡管她的跨性別行為不被她老婆認同接受,出櫃後老婆患上躁鬱症,她也有焦慮症。她覺得做自己的靈魂那個應該呈現的自我,覺得非常滿足。 不過她變裝時,還是要移到偽娘基地才變裝,盡管她與老婆分居,但她還是怕被鄰里看到而有尷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