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4/25

Amy Chua and Huntington: On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

 

現代化與全球化帶來穩定?還是混亂?——Huntington與Amy Chua的對話

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之交,兩位學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,指出一個看似矛盾但真實的現象:

現代化與全球化不一定帶來穩定,反而可能加劇社會動盪與族群衝突。

這樣的論點,在近代的土耳其、印度、美國、中東與東南亞皆有具體例證。


一、Samuel Huntington:現代化=不穩定?

Huntington 在其著作《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》(1968)中,打破了「現代化自動帶來穩定」的神話。他提出一個核心觀點:

當社會快速現代化時,社會動員的速度遠快於政治制度的建構,導致不穩定與混亂。

🔹 關鍵概念:

  • 社會動員(Social Mobilization):識字率上升、交通便利、媒體普及,使原本邊緣群體開始有政治意識與參與慾望。

  • 制度發展不足:政黨不成熟、法治薄弱、公民社會未發展,導致無法吸納這些新興力量。

🔹 結果:

  • 群眾政治失控

  • 民粹主義上升

  • 政變與軍事干政

🔹 實例:

  • 埃及、伊朗、土耳其:從農村到城市的大規模社會動員,政黨制度與法治無法承接,導致反覆的政權更替與不穩定。


二、Amy Chua:全球化製造族群仇恨?

在《世界熱點的根源》(World on Fire, 2002)與《部落的世界》(Political Tribes, 2018)中,Amy Chua 揭示了另一層危機:

全球化導致部分少數族群壟斷市場,激起多數族群的怨恨,最終演變為政治暴力與排族運動。

🔹 關鍵概念:

  • 市場主導的少數民族(Market-Dominant Minorities):經濟上極度成功、但人口上處於少數的族群。

  • 全球化的資本與教育紅利,集中在這些族群身上,放大了社會不平等。

🔹 結果:

  • 種族暴力與屠殺(如印尼排華、盧旺達)

  • 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政權上台

🔹 實例:

  • 印尼的華人精英、緬甸的印度裔商人、非洲的黎巴嫩裔商人、俄羅斯的猶太裔新富階層。


三、兩者對照:制度 vs 身份

對比項目 Huntington(現代化) Amy Chua(全球化與身份政治)
核心問題 制度來不及承接動員 富者為少數族群,導致怨恨
社會動力來源 新興中產、鄉村移民、年輕人 少數族群在自由市場中獲得巨大優勢
危機形式 政變、動亂、軍事干政 種族仇恨、內戰、民粹排族政權
解決方式 建構強制度、漸進改革 限制市場極端化、平衡族群經濟參與

四、當代的共鳴:土耳其、美國、印度

  • 土耳其:埃爾多安動員保守鄉村反制凱末爾主義的城市精英,Huntington與Chua的理論同時發生。

  • 美國:MAGA代表白人工人階級的身份焦慮(Chua),同時政治極化與制度癱瘓(Huntington)。

  • 印度:印度教民族主義崛起,既是新興階層尋求身份認同,也反映政黨制度未能包容多元。


五、結語

當我們說「現代化」、「全球化」時,不能再天真地認為它們自然會帶來和平與進步。

Huntington提醒我們:如果制度跟不上,現代化是場災難。 Amy Chua警告我們:如果市場紅利集中在少數族群,全球化就是內戰的導火線。

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技術性改革,而是能處理身份、情緒與制度失衡的深層政治設計

進步,不必然等於穩定;自由,不必然等於平等。

No comments: